
5月17日晚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计划”特聘教授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,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应邀做客西邮人文大讲堂,在办公楼附一楼报告厅作题为《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》的主题讲座,我校30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,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张学广主持会议。
报告会上,江怡教授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,用浅显易懂的事例启发现场观众思考什么是哲学的问题。他引用学术界对哲学的8种不同定义,反复举例说明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本质问题的追问。他认为对一个学科的历史的研究,其实就是对这门学科本质的研究,其实质是一种哲学研究。他同现场师生共同讨论关于“中国哲学”的两种不同观念,他认为哲学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想理论体系,他强调哲学不是关注具体事物特性的科学,而是关注人对具体事物理解的科学。江教授认为,要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,我们必须转换问题的发问方式,即从“是什么”的视角转换为“做什么”的视角。在他看来,活动决定了性质,做比说重要。他通过阐释维特根斯坦的名言“要看不要想”以及萨特的名言“存在先于本质”来佐证自己的哲学观。
报告最后,江怡教授对学生提出了三点建议:一是要改变自己对哲学概念的传统理解;二是要主动联系自己的专业老师,积极参加科研项目,积累科研经验,他将师生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钟与敲钟的关系,他认为学生应每天主动敲响老师的“钟”,让“钟声”来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;三是要求90后大学生一定要有国际意识和民族情怀,要关心国家的发展,以高度的责任感承载民族的未来。报告会现场师生情绪高昂,高潮迭起,现场师生互动不断,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。
江怡,哲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教育部“长江学者计划”特聘教授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专家,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。主要从事维特根斯坦哲学、分析哲学、语言哲学、形而上学、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等。已发表论著、合著10余部,译著6部,论文200余篇。代表作有《维特根斯坦:一种后哲学的文化》《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》等。